欧美性高清bbbbbbxxxxx-欧美性活一级视频-欧美性极品hd高清视频-欧美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成人久久久久久

歡迎進入武漢萊斯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聯系電話:13657213096      服務熱線: 027-87523946

在線咨詢

service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1045563989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2425574206
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
發布時間:2013-08-08  分享到:

    職業教育成為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一種教育類型,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

    2013年2月27日,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在北京發布了《2012中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這份報告作為第一份聚焦于中職學生發展和就業情況的報告,第一次以第三方的視角觀察分析,第一次從學生的角度說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報告從中等職業教育基本情況入手,反映了中職學生發展、中職學生就業、中職學生對經濟社會的貢獻,介紹了國家促進中職學生發展與就業的政策舉措,展望了學生的未來發展。報告以翔實的數據、豐富的案例,證明了中等職業教育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中越來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1年,全國有中等職業學校13093所,在校生2205.33萬人,年招生數占到了高中階段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形勢下,中等職業教育作為重要主體,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

  “十一五”期間,全國共計有2800多萬中職畢業生進入各行各業,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產業大軍中的技能人才隊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有生力量。

    學生發展:從“學習失利者”到有理想的職業人

  中職學校學生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和城市經濟困難家庭。2012年,農村戶籍學生占到在校生總數的82%,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近70%。另據200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中職學生的父親、母親從事農民、工人和個體工商業者人數比例約占調查總人數的4/5和3/4,45.7%的學生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偏低。

  一項針對中職學校一年級新生文化課學習狀況的調查發現,59.69%的學生沒有達到初中二年級數學應有的水平,72.24%的學生沒有達到初中二年級英語水平,許多學生被認為是“學習的失利者”。學生中有一部分屬于父母眼中的“問題孩子”和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家庭背景、學習成績、成長經歷等多種原因使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心理敏感,容易產生自卑感。這群剛滿15歲的青少年,有志向、有朝氣,樸實勤奮,吃苦耐勞,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較強,易受外界干擾,教育難度大。如何幫助學生學好技能、重鑄信心、健康發展,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職業教育需要面對的責任和挑戰。經過學校專業教學、職業指導、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和環節的教育活動,大多數學生從“學習的失利者”逐漸轉變為職業專長的擁有者,自主發展意識不斷增強,他們強烈的自尊需要逐漸轉變為不斷發展的職業自信,對將要從事的職業有了一定的認識和體驗,對自己的人生更有信心,成為了有理想、有抱負的職業人。

  調查顯示,91%的中職學生對國家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充滿信心;90.2%的學生贊同個人利益應服從國家、集體利益。選擇職業時能較好地考慮社會的需要,愿意從自身做起,關心他人,奉獻社會。通過以社會實踐為載體的素質教育活動,學生的公民意識、責任意識和自信心都有顯著增強。在北京奧運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慶典等重大活動,以及抗震救災等急事難事中,中職學生都展現出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昂揚的精神風貌。在有職教特色的校園文化的熏陶下,通過接受養成教育、人文素質教育,以及“文明風采”競賽等特色活動的激勵,中職學生在學習掌握技能的同時,有了良好的行為規范,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逐步提高。在家長的眼中,孩子上學后,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好像變了一個人——有禮貌了,懂得感恩了,做事情有章法了。

  教授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注重課堂與職場相結合,讓學生掌握未來工作必備的專業技能,并為其終身發展和幸福生活做好準備,這是中職學校教育的特點,也是職責所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技能課程學時一般占總學時的2/3;以工學交替的方式開展教學,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保證學生能夠受到有效的技能訓練;“雙師型”教師以及聘請的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組成的教師隊伍,保證學生能得到高質量的教學和具體指導;教學計劃中安排有企業頂崗實習環節,使學生走出傳統課堂的封閉空間,獲得職業工作和生活經驗,學生的學習目標感和針對性逐漸增強。在中職學校,學生在專業學習與技能訓練中掌握了謀生立足的專業技能,85%以上的學生都在畢業時取得了“雙證書”——中等職業學校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既完成了高中階段學歷教育,又達到行業職業標準要求,擁有了就業的敲門磚。

  在中職學校學習的知識、技能,讓學生感覺看得見、摸得著了,不再是被動灌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開始琢磨如何學以致用了。調查顯示,有81%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有畢業后創業的想法。一些學生未出校園就已經做起了“小老板”,成為校園中的“創業明星”。學校鼓勵、支持和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成就了他們的創業夢。

    學生就業:95%的高就業率實現技能改變命運

  近幾年,中職畢業生人數和就業人數逐年增加。2007年至2011年間,中職學校畢業生總人數超過3000萬,與普通高中畢業生數量基本持平。特別是2009年以來,每年畢業生人數都超過600萬,直接就業人數超過500萬。

  2007年至2011年,中職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高于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中職畢業生選擇直接就業的人數在不斷增加,近5年,直接就業人數由358.21萬人增加到476.41萬人,增幅為33%。

  中職畢業生保持高就業率的同時,社會越來越關注就業對口率的情況。中職畢業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特點是年齡小,心智不成熟,在人才就業市場中無論是經驗還是基礎知識儲備都不具有優勢,而通過中職學校所學到的專業技能無疑是他們未來發展的最大資本。抽樣調查結果表明,中職畢業生就業對口率達73%,遠遠高于本科,學有所用不再是一句空話。

  抽樣調查數據顯示,中職畢業生起薪均超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近94%起薪在1000元以上,超過50%起薪高于1500元。其中,廣東惠州、江蘇揚州等城市中職畢業生的起薪高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50%以上。95%的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建立起較為穩固的工作關系,其中簽訂一年以上就業合同的比例達到55%。八成以上的就業學生享有社會保險和公積金,四成以上的就業學生享有五險一金。

  從2011年中職畢業生就業的產業分布情況看,第一產業占7.91%,第二產業占39.06%,第三產業占53.03%。進企事業單位就業是學生的主要選擇,近5年來,所占比例保持在75%以上。值得關注的是,在直接就業的畢業生中,從事個體經營的畢業生人數和比例呈持續上升的態勢。中職畢業生不僅“就業有優勢”,而且“創業有本領”,近5年在直接就業的畢業生中,從事個體經營的畢業生人數和比例逐年上升,人數由45.35萬增加到70.24萬,增幅達54.88%,2011年達到了畢業生總數的13.36%。另有16%的畢業生升入高一級學校。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各地相關部門、行業企業和中職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就業工作,并通過積極開展校企合作、集團化等多種辦學途徑,提高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統計表明,從中等職業學校就業渠道情況看,通過學校推薦就業的學生約占八成。

  社會貢獻:中國上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堅強基石

  三次產業勞動力文化程度低下與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嚴重不相適應,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提升的阻力。中職畢業生群體規模的不斷擴大,打破了這一阻力,為中國經濟的騰飛、為中國制造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當前,中職畢業生已成為我國技能勞動大軍的主要來源。近5年來,年均600多萬的中職畢業生進入生產勞動服務一線,成為三次產業的勞動大軍,大大改變了原來產業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以及技能不足的狀況,為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資源基礎。2000年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9年,到2010年增至9.72年,中職教育為此貢獻巨大。

  中職畢業生進入產業大軍不僅增加了城鎮技能勞動者的總量,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技能勞動者的結構組成,中高級技能勞動者比重明顯上升,有效改善了各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技能結構,緩解了“技能短缺”的困境。中職畢業生是推進經濟發展由“人口數量紅利”向“人口結構紅利”轉變的重要力量,是中國上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堅強基石。

    我國有著相對完備的二產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與其幾近“行行對應”的中職學校提供的人才保障。以二產中的“大頭”——制造業為例,中職學校通過培養數以百萬計的技能型人才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006年至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由71212.9億元增加至110118.5億元,4年內增加了54.6%。而據統計,2007年至2011年共有600多萬的中職畢業生就業于制造業,是二產主要的人力資源。

  2007年至2011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了106932億元,而這5年間,超過50%的中職畢業生在第三產業就業,總人數高達1147.7萬人,成為第三產業重要的人力資源來源。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對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要求加碼的情況下,更多依靠中職畢業生助推產業結構轉型,無疑是大勢所趨。

  2007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8910億元,到2011年提高到47712億元,而這5年來,從事第一產業的中職畢業生由29.9萬人增加到41.5萬人,增幅38.8%,總計約有169萬的中職畢業生進入第一產業。這些中職畢業生,無論是在鄉鎮農機所、種子站還是自主經營,都為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提高土地產出率做出了直接貢獻。

  中職學校還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十一五”期間,2500多萬農村新生勞動力在接受了職業教育后進入城鎮工作,實現了帶技能轉移就業;各級各類職業教育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85億人次,年均培訓進城農民工2000萬人。全國2000多個縣(市)平均都至少建有1所農科教結合、“三教”統籌的縣級職教中心,培養了大批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技能型人才,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等職業學校已經成為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多數家庭子女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主要載體。學生的家庭背景結構和超過95%的高就業率,使得兩類相對弱勢的人群通過中職教育實現了技能改變命運:一類是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一類是農民工家庭子女。同時,東部一大批中職學校與西部中職學校實行聯合招生、合作辦學,2008年至2012年累計招生近150萬人,為西部地區學生在東部實現就業鋪就了道路。通過接受職業教育,大多數來自農村和西部的中職生畢業后帶著技能走向城鎮,實現了轉移就業,這對在總體上避免貧困固化和代際傳遞,促進社會階層的合理流動,縮小中國的人群收入差距和區域收入差距,推動社會公平意義重大。

  未來10至20年,我國將面臨著高技能勞動力短缺的困境,結構人口紅利將取代總體的數量人口紅利繼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技術技能型人才將在國家戰略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提出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中職畢業生作為未來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組成,其權益將得到進一步保護,能夠實現有充分的就業崗位、有殷實的收入、有充分的社會保障和有可持續發展的機會。中職生將會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中職生及其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將在勞動和創造中一步步變成現實。

    (根據《2012中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整理)